何欣:让培训效果落地的内训师建设,是推动企业培训体系成熟的关键
“知者为师”,是多年来,我在企业内训师培养道路上的经验之谈。其实,业务线学员要求很简单,即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的问题,而我们往往铺陈了许多华而不实的内容,导致学员在理论、趋势的漩涡里苦苦挣扎,最终给出培训“无用”的反馈,彼此之间经受长期痛苦的折磨,让人情何以堪。
“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”韩愈先生把“解惑”当成老师的最高境界,我深以为然。如果一位老师,只是善于“摆龙门阵”“做段子手”,那不但浪费了学员的时间,也抬高了培训的成本。然而,现下“空对空”的培训现象比较严重。很多培训中,学员学到的只是表面概念,很难应用于实际工作。培训最大的价值是学习经验、避免犯错。作为课程主导的老师,其作用是在密联业务的基础上,把个人经验传递给学员,规避组织重复劳动、再次犯错。
传统内训师培养的误区
在多年的人才培养工作经历中,我发现企业内部有很多“百度型讲师”。他们以“讲师”自居,其课程大多来源于书本、网络的摘抄,继而东拼西凑出一些通用课程或层次较浅的专业课程,如沟通、执行力、商务礼仪等。由于“百度型讲师”的观点完全没有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,仅停留在技巧层面,沉醉于演讲方式和舞台感,距离解决企业的痛点、人才供应链、业务指标达成等问题相差甚远。所以,他们的课程充斥着大量“正确的废话”。
事实上,企业内训师团队建设的目的,应该配合3A(Anybody、Anytime、Anywhere)学习原则,为学员随时随地随需答疑解惑。故此,我们不仅需要面授讲师,还应配套线上讲师、在岗讲师等。
明晰职责与能力
许多企业除了要求内训师承担课程开发、授课等职责外,还会让其参与培训的前期调研、效果落地与追踪等环节,甚至包括外部课程或资源的采购……显然,大多数企业已对“内训师”一职,赋予相当大的培训管理者权利。但是,从工作职位的简单、务实层面而言,我不敢苟同。
内训师和培训管理者,两者的职责实际上存在着区别,前者注重经验传承、答疑解惑,后者则强调培训体系的搭建、推动、落地,即前者侧重内容,而后者偏向体系。类似一所学校,校长固然有可能讲课,老师亦会负责某些管理,但这些一定不是他们本身工作的主轴。因此,我认为,企业内训师的职责与能力应重点考察三个方面:授课、开发、引导(见图表1)。
聚焦问题 挖掘业务经验
自有内训师开始,授课俨然是一种常态性的工作。传统的TTT培训,即以“编导演”为主体的内训师培养,并不能完全解决企业内训师真实所需的授课能力。因为,TTT的设计本质是国际职业训练协会的培训师课程,它更追求商业型讲师的培训,强化呈现形式、表达方式,以及应对学员的技巧等。这类培养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企业内部环境,换言之,我们并不需要按照商业型讲师的标准培养企业内训师,前者对外,后者对内,其标准、场景完全不同。商业型讲师之所以需要较强的呈现技巧,是因为付费客户除了内容,对讲师的形象、语言等各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,这与企业内训师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大相径庭。
另外,企业内训师大多来自业务一线,擅长业务工作而非授课,最有价值的是经验并不是口才。因此,企业培训管理者应将重心偏向挖掘内训师的业务经验、总结、反思,促动他们帮助学员解决痛点、问题,而不是盲目提升其呈现及表达能力。
在以解决问题为轴心的培训中,讲师必须有与主题相关的丰富实战经验,且能够有效解答学员工作中的个性化问题。同时,讲师的独特经验、解析应经过个人验证,必须是行之有效的总结。这也叫“知者为师”,即实践型讲师(见图表2)。
“知者为师”,是多年来,我在企业内训师培养道路上的经验之谈。其实,业务线学员要求很简单,即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的问题,而我们往往铺陈了许多华而不实的内容,导致学员在理论、趋势的漩涡里苦苦挣扎,最终给出培训“无用”的反馈,彼此之间经受长期痛苦的折磨,让人情何以堪。